5月16日下午,涂永強院士和焦志威教授應邀參加“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學術沙龍” 系列講座,在馬蘭芳樓307報告廳作了題為“科學創新從點滴的意外發現開始”和“不對稱環加成反應的探索”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陳文華院長主持。
報告會上,涂永強院士介紹了天然產物合成領域的研究歷史、現狀及其科研團隊在此領域的研究思路、方法、歷程、系列成果。首先,涂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復雜天然活性分子的合成;接著,涂院士介紹了其團隊利用氮雜螺環結構的軸手性特點,以螺環吡咯(SPD)和螺環酰胺(SPA)為核心骨架制備新型催化劑并應用于天然產物與藥物不對稱合成反應的研究思路與具體設計過程。涂院士在與大家分享自身科研成果的同時,還分享了多年從事科研的心得體會,他強調在科研過程中,應不忘初心、保持熱情、持之以恒,勇于發現。

焦志威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博士及博士后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在天然產物全合成、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偶聯反應及單電子偶聯反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焦教授還介紹了其課題組目前的研究領域及其研究進展,主要涉及金屬有機化學、不對稱催化、金屬有機框架的合成與設計、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天然產物合成等。

最后,涂院士和焦教授與師生們進行了交流互動,對大家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細致的解答。參加講座的師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據悉,該報告是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學術沙龍系列講座第一期。定期舉辦的學術沙龍有利于調動學院教師的科研積極性,發揮骨干教師在教學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學術中堅力量,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學術交流,提升學院教師的科研和培育學術成果能力。
主講人介紹:
涂永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1989年在蘭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3年1月至1995年11月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作博士后研究。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在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作訪問教授。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入選中國化學會創始會士?,F任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主持科技部“97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重點、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聯合資助的“藥物化學”創新引智等多項科研項目。主要從事生物活性天然產物及藥物合成、涉及C-C鍵重組的有機合成方法學、不對稱有機化學反應研究。先后獲得中國化學會優秀青年化學獎、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十余項獎。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發表論文二百余篇。
焦志威,中山大學教授,2009年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化學基地班,2009-2014年在蘭州大學功能有機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涂永強教授)。2014-2020年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導師:Prof. Steve Zhou)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導師:Prof. Barry M. Trost)從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獲教育部國家重大人才青年項目支持組建南海功能有機分子合成研究室。焦志威教授長期從事不對稱合成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基元偶聯反應的探索、不對稱串聯環化反應設計和活性天然產物的不對稱合成并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四篇)、Angew. Chem., Int. Ed.(四篇)、Nat. Comm.(一篇)和Org. Chem. Front.(一篇)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科研論文多篇。(文/圖 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