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學院科研團隊交流,拓寬學院教師及學生的學術視野,5月4日,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邀請徐峻教授在馬蘭芳樓307報告廳以“GPT框架與藥物創新思路”為題進行學術交流,講座由李冬利教授主持。
當前,生命科學和技術突飛猛進,高通量合成和測試技術產生了大數據,新的變量層出不窮,“因果關系鏈條”變成“復雜的網狀結構”。“一藥一靶治一病”的理念被系統和網絡調控理念取代。厘清從大數據中提取的巨復雜變量關系,確定此類關系的性質(即直接關系/間接關系、因果關系/非因果關系)是傳統QSAR或人工智能技術不可能完成的任務。GPT的出現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顛覆性思路。
徐峻教授以《GPT框架的解讀和藥物創新的新思路》為題展開報告,運用深入淺出的表述方式,從認識論的“因果關系”和“統計關系”出發,清晰地解讀GPT架構的底層邏輯,討論GPT架構對藥物創新思路的顛覆。同時,他結合自身的科研經歷分享其在深度學習算法應用于藥物發現領域方面的經驗。演講結束后,徐峻教授還與師生進行交流和互動,解答師生在創新藥物研發工作中遇到的疑惑和難題。

徐峻博士為中山大學教授、藥物分子設計研究中心主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五邑大學特聘教授,廣東省數據科學與技術及其應用重點學科負責人、美國匹茲堡大學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國家“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廣東省生物大數據重大專項、廣州市藥物創新重大科技專項的主持人。2019年以來,徐教授的團隊在深度學習算法應用于藥物發現領域已在國際主流雜志發表10多項重要成果,發現了多種進入臨床前研究的抗代謝疾病藥物、抗癌、抗γ型人類皰疹病毒的先導化合物,多項藥學發明專利成果已在工業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