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在馬蘭芳樓307報告廳舉辦第七期學術沙龍,講座由副院長馬愛軍主持。本次學術沙龍由天然產物合成及方法學團隊張祥志博士和海洋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王敏博士分別以《可見光促進的手性分子構建》、《合成生物學在微生物天然產物研究中的應用》為主題作專題報告。
張祥志博士首先闡述手性科學、不對稱催化合成的重要意義,隨后介紹課題組在過去三年中圍繞吲哚這類重要雜環化合物的合成修飾方面的研究工作。張祥志博士主要從事有機合成方法學、不對稱催化以及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分子與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所在課題組開發了不對稱多組分反應與環加成反應,實現了吲哚類化合物不同位點的修飾,目前已經合成8類超過200個新型吲哚類分子。并首次開發了可見光促進的不對稱催化新型三組分反應,實現了含有非環全碳基碳取代的三芳基醛、酮類化合物的高效構建。

王敏博士主要對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介紹。他從人造肉、不同風味白酒制造等方面解釋合成生物學的基本概念,隨后介紹合成生物學研究中所使用的技術及其在生命、醫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工作,重點講解合成生物學在青蒿素的微生物制造方面的應用,并結合本人的部分研究工作,詳細說明阿維菌素中糖基部分的生物合成。王敏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生物天然產物(藥物)的發現、生物合成機制以及化學酶法合成重要藥物及其中間體。近年來在Virulence,Org Lett,J Nat Prod,Nat Biotec,Adv Sci,Nat Commun,PNAS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文/圖 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