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應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邀請,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王振新研究員和杜衍研究員來校交流并作了學術報告。本次報告在馬蘭芳307報告廳進行,由學院科研副院長馬愛軍主持。
王振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基于生物分子識別的高通量分析研究。在新型微陣列生物芯片制作及儀器裝置研制、腫瘤靶向納米探針構建、活體多模態活體成像、體外診斷試劑研發等方面取得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本次報告以“基于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檢測試劑盒研發”為題,主要介紹了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全球殺手”,早期診斷能夠顯著提高ACS患者的生存率。結合抗體微陣列芯片和金屬熒光增強效應,研發可用于肌紅蛋白(Mb)、心肌鈣蛋白I(cTnI)、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等多種心肌損傷生物標志物同時檢測的高靈敏、多通量生物芯片用于ACS精準診斷。以納米酶為標記探針,制備了系列高性能免疫層析試紙條用于CRP、cTnI和H-FABP快速檢測。對較大規模(100 例)臨床ACS患者血液中心肌損傷生物標志物的檢測結果證明所研發的抗體微陣列芯片和免疫層析試紙條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杜衍,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于2012年獲分析化學博士學位(師從董紹俊院士)。之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從事博后研究。2017年加入電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2023)。本次報告以“新型探針技術用于便攜式病原體體外診斷”為題,主要介紹了病原微生物導致的各類感染已經嚴重威脅全人類的公共衛生。其中,便攜式的病原體分子診斷技術能夠快速準確地檢出病原體,對于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和現場檢驗檢疫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瞄準面向生命健康的疾病早期診斷和傳染病防控的學科前沿,圍繞1)如何定向控制信號傳導行為實現POCT平臺端口融合;2)如何通過精細結構調控解析精準分子識別機理;3)如何解決檢測終端對分揀基底的依賴等關鍵問題,提出并建立了多POCT平臺適用的便攜式生物傳感及體外診斷新原理和新方法,構建了智能信號放大及傳輸系統在便攜化分析領域的研發-應用架構。采取1)異質結構相耦合的信號傳導策略;2)結構明確的酶探針微觀“限域”策略;3)核酸分子結構/形貌的自限制遷移策略三個研究思路,解決研發成本高、周期長、可靠性低等限制技術轉化的問題。為實現精準、通用和高端化的POCT體外診斷技術提供科學基礎與技術支撐。(文/圖 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