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西安交通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劉恩岐教授團隊與美國密歇根大學陳育慶教授、我校范江霖教授等合作,在動脈硬化治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響因子:40),論文題為《Tripeptide DT-109 (Gly-Gly-Leu) attenuates atherosclerosis and vascular calcification in nonhuman primates》。
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與人類動脈硬化病變高度相似的食蟹猴模型。該模型準確再現了人類動脈硬化的典型病理特征,包括脂質條紋、纖維斑塊、晚期復雜病變及鈣化等。這些復雜病變在小鼠模型中難以觀察到,凸顯了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在研究人類動脈硬化發病機制及藥物篩選中的獨特價值。
研究發現,食蟹猴動脈硬化病變的形成與血管鈣化是長期脂質代謝紊亂、慢性炎癥和氧化應激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給予食蟹猴具有顯著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新型三肽DT-109,研究團隊觀察到動脈硬化病變明顯減少。這一發現不僅為開發新型動脈硬化治療藥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也為利用食蟹猴模型開展臨床轉化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項突破性研究不僅為動脈硬化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全球心血管疾病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DT-109有望成為抗動脈硬化藥物的潛在候選,未來或將為動脈硬化治療帶來革命性變化。(圖/文 藥學與食品工程學院)